Chinese Articles

牧养中国留美中学生 守护他们的心灵

Ministering to Chinese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ers in the U.S.

Guarding Their Souls


在进入一个新国家的过程中——从东方到西方,从熟悉到陌生——一般青少年在面对年轻生命的诸多挑战时,要担负更庞大的压力。在这转折关头,谁愿关心和提供指引?本文作者从学校,寄宿家庭,教会和教会机构的角色,探讨它们可如何为这些青少年减轻压力,帮忙他们过渡转变,同时掌握机会向他们传扬福音。

由于外国学生对留学美国的兴趣日趋炽烈,为数不少的美国中学已开始布署,期望可及时分一杯羹,获取最佳效益。根据联邦政府的统计,手持 F-1 (非移民) 签证进入美国的外国中学生数目,由2007年的6,500人急升至2012年的65,000人,1  其中来自中国者为数甚多。自2011年起,中国已成为输送最多出国留学生的国家,在2012年达至25,880人,比占第二位的韩国(13,878人) 几乎多一倍。更有甚者,中国的高速增长率正持续以加速度上升。(请参下表。)

输送中学生往美升学之最高增长率国家2

排序 输送国    2007     2012        增长率 (%)
1   中国 166  25,880 15,490%
2 塞内加尔 1   69   6,800%
3  塞尔维亚 2 125  6,150%
4  阿富汗 1 53 5,200%
5  越南 66 2,685   3,968%

以考试为本,极富竞争性的中国教育制度使中学生除了读书外,再无时间做其他任何事情。众多家长将子女送入寄宿学校,不是因为距离遥远,而是要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做功课。对只偏重拓展知识领域的教育模式不以为然的家长,在企图及早为子女往外国升学作好准备时,就很自然地为他们向国外寻求一些较为全面的教育机会了。

此外,中国对向儿童灌输宗教理念诸多限制,更不容许基督教学校的存在。这些政策增强基督徒父母遣送儿女往海外升学的意愿,因为在国外可入读基督教学校。

挑战

虽然有些学校直接在中国招生,但大多数学生都透过一些中介机构,以选取适合又提供膳宿的美国中学或家庭 (下称寄宿学校或寄宿家庭)。当学生抵达他们个别的校园时,这些中介机构就认为它们已完成任务了。除非有重大事情发生,它们不会再插手相关学生的事务。很多学生的监护人,也只是表格上的名字而已。

在将美国寄宿家庭充当监护人的安排下,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往往成为意料之外的挑战。一所提供大学先修课程、不属任何宗派的基督教中学拥有五十多名外国学生,其中超过三十人来自中国。在一份问卷调查中,多个寄宿家庭表示曾与寄宿学生在沟通及纪律方面遇上困难。而学校因未能全面处理国际学生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只好把学生辅导服务外判。至于学生们——在填写问卷时已在美就读了一个学期——超过一半人表示有怀乡/思家症征状,每日都因文化冲击,及在学校或寄宿家庭的人际关系而挣扎苦恼。三分之二表示学业压力庞大,主因来自 (英语) 语文能力不足,及新教育制度的要求和期望。

当青少年迁离家园,从东方到西方,从熟悉到陌生环境,进入一个新国家时,原本已富挑战性的年轻生命将要承受百上加斤的压力。父母不在身边时的应变能力,经常需要有大学生的成熟度。因此这些中学生常感失落,无助和不安。有些人因而退缩,孤立自己,躲在房间里沉迷在肥皂剧和电子游戏中,不愿参加寄宿家庭及其他社交活动。在学校里,除要应付繁忙的功课外,也末能与美国同学建立较深层的友谊,而这种同侪接纳 (Peer Acceptance) 却是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所重视的。在这种种挣扎下,焦虑和抑郁可随时入侵,使情势恶化。这时基督徒专业辅导员将会介入其事,可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家乡时可能从未有过类似经验,常常不懂如何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处境中响应和得益。

对这群远离家乡和亲人,甚至有时陷入迷惘和困惑的青少年,有愿意挺身而出、提供指引和显示关爱之情的人吗?谁愿意守护他们的心灵?

事奉

这些挑战令为数甚多的信徒心受感动。为要抓住事奉的时机,多个基督教机构致力将中国学生,基督教中学,和寄宿家庭串连起来,以期开发渠道引领学生归信基督,并为归主者提供门徒训练。很多学生在学校的圣经课及早会中有机会听闻真道,有未信者在寄宿的基督徒家庭中体验了神的大爱,又有人因信徒多方耳提面命而得着救恩。已信主的学生因着多种聚会和活动,在信心上得着造就,灵命得以长进。可是,仍有多方面的事工有待开展,以期收取更大的庄稼。

关键性的第一学期

在新环境生活的头几个月,对这些年青人来说,是关键性时刻。要在混乱的转变中重新掌控事物,易受伤的年青人会不惜使用一切可减压的方法。有些人迅速适应美国文化,将优点如独立,平等和苦干等精神,与其他因素如个人主义,唯物主义相结合。有学生用逃避机制处理问题,当它们不存在。无论用甚么方法,一旦熟习且运作如常后,就难以再改变了。

在众多影响力相互竞争的形势下,这些年青人在美国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是我们撒播福音种子的大好时刻。在这个决定性时刻,无论透过一对一的师徒传受,圣经辅导,文化适应工作坊,或福音性及门徒训练活动等,我们可把他们引向基督,帮助他们以衪为生命之主,及在患难中适时的倚靠。

心语

众多中国留美在基督教中学就读的学生是基督徒。他们参加学校的早会和圣经课,住在基督徒家庭中,并经常与寄宿家庭前往教会聚会。可是,在我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发觉实践信仰的人并不多。此外,在未信的学生中,纵然对神的知识增加了,接受基督为个人救主的并不多。

在我所认识的学生中有两位在信仰历程上有突出的表现。其中一位,且让我们称她 Heather,在初抵步时并未信主。三个月后有人介绍她认识一位华人基督徒,作为她的师傅。与一般美国师徒关系有别,这对师徒的沟通语言主要是中文。虽然 Heather从学校及教会学得很多圣经知识,但由于是透过英语,她并未能充分掌握其中的真义。在师傅使用她的心语 (中文) 为她解说圣经真理的要义后不久,她很快就接纳了基督并在真道上成长。现在她每晚读经祈祷,常常热心要更多认识真理,以便与亲友分享信仰。

另一位学生Victoria,初来时也末信主。在与原来的寄宿家庭发生了一些冲突后,她搬到一个美籍华人信徒的寄宿家庭中,并随同他们上当地的一间华人教会。现时她经常参加青年团契并已接受了主基督。她生命的改变令很多以前认识她的人惊讶。

这两个例子显示,与学生属同一文化背景、可操其「心语」的信徒,都介入了这个事奉。这是偶然的吗?使徒保罗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林前九20-22) 戴德生为要嬴取中国人信福音,在食物、衣着和语言各方面,都以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为依归,是我们美好的榜样。

在一己熟悉的文化氛围中,透过心语 (母语) 领受福音的信息,在信仰上成长,是事半功倍的一回事。人需要经历神的亲切临在,因为衪不是一位遥不可及的神。衪知道他们的出处,在他们生命的处境作事,并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可是,要认识一个新语言和文化倒非易事。没有足够的训练和浸沉在其文化中,一般美国信徒又怎能达成使命?我们的神,似乎已经为我们预备了答案……

与 (美国) 华人教会合作

众多美国的华人教会已体会到应对这群青少年有适切的事奉。有主内兄姊已扩展大专事工以容纳中学生事工,也有人开始一对一的师徒事工。此外,更有人召开华人基督教大型聚会以研讨进一步发展这个事工。

下一步将是在美国 (主流白人) 教会,美国华人 (华语) 教会,和教会机构之间,发展公开、互信、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华人教会为青少年留学生提供以心语表达的处境化福音和真理,以强化他们在学校用英文学习的圣经知识。美国的中介机构、学校和寄宿家庭可从华人教会取经,藉以跨越文化和语言隔膜,向中国学生提供更适切的事奉。这几方面的机构可携手合作,以中国学生的心语大力发展一对一的师徒教学模式,大型布道会,基督教辅导,及一些训练项目,和文化适应讲座等等。

我们众人——美国中介机构、学校、寄宿家庭、美国 (主流白人与华人) 教会——应该同心携手为我们天父的圣名,成为这群青少年的心灵守护者。因为,在不久的将来,祂也会成为他们中多人的天父。

潜力

在年轻时即经历跨文化挑战,对这群青少年的将来,可以是甚有裨益的一回事,因为他们领受的是大使的装备,可使他们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桥梁,更可使他们成为优良的跨文化宣教士。

在全球化的年代,这些拥有跨文化生命经历的青少年,可大力影响他们的世代。我们现在有美好的机会参与其事,与神同工,彼此合作共同装备他们成为神在他们那个世代的代言人。为达成这个目标,相信没有任何其他方法,会比展示合一心志,为跨文化和突破传统而同心协力工作,来得更为有效。「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二14) 如此这般,这个世代的教会才会更加合一,更加壮大。

中文翻译:萧恩松牧师

图片来源: Ken Lagerveld

Share to Social Media

Lu Chen

Lu Chen (pseudonym), born and reared in Beijing,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a master’s degree in Operations Research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She taught ESL and is currently studying in a TESOL master level program. She mentors a Chinese international high …View Full 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