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Articles

体制外的教育模式的发展

The Alternative Education Movement in China and its Challenges


乐文

教育体制应当发展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理应比电动玩具更吸引人。应当要令孩童在学习中以进步为乐。这理想是体制外教育模式吸引许多重视子女教育父母的原因。经济急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父母有能力负担体制外的教育模式。

过去六年来,体制外教育模式有新的发展。笔者注意到许多正面的发展,这模式的需要也日益明显。

中国体制外教育模式的情况: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更多人可以读书,移民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选择。然而,一胎化政策加上经济蓬勃发展带来巨大社会变化,尤其是家庭暴力方面。压力造成虐待儿童案件的增加,所谓望子不成龙,恨铁不成钢。

令人发指的是新型虐待的出现:虐待父母。富有家庭子女要求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轻子女的需要容易满足,但是越长大,需要就越来越难应付。浦东机场最近发生的刺母案就是一例。母亲支持儿子留学日本五年后,无力再负担,儿子不得已从日本回国。抵达机场后,儿子愤怒地自行李拿出利刃,捅了母亲九刀。(广州日报2011年4月13日)

中国海外留学潮显示教育改革的需要。虽然赴国外研究所深造的风气由来已久,近年来中学毕业出国的人数增加。从2005年仅有65个中学生留美,到2011年已达6,725人。应该是给中国政府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警讯。

体制外教育模式种类五花八门,部分趋势令人担忧。例如,许多「在家教育」其实是一系列的网上或特点测验。欠缺与老师的互动、社交、以及内在动机,这类所谓的「在家教育」比现有体制还要不如。这类「在家教育」不过是把孩子从学校里的考试系统移到家里的考试系统。另一现象是单一课室的小型学校。这些学校缺乏受过训练的师资和固定课程,也有学校只提供集体作题的模式,没有教学可言。因此,我们必须谨慎评估现今中国教育的需要。

中国体制外教育模式的情况:「学习社区」的构想

目前中国体制外教育模式有几个基本需要。首先是缺受过培训的老师。师资是教育的要素。没有优良的师资,再好的教育体制也没有用。第二,父母需要好的为人父母的模范和样板。国内的父母迫切需要再教育和训练,以及家长团契和互援小组。知道其他父母也有类似情况之后,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会较有自信。今日的社会,教养孩童是需要整个群体协助的。父母必须有群体的支持。第三,有系统地用中文教授体制外教育课程。目前缺乏好的中文教材是一大问题。第四,需要有客观而且被认可的系统来衡量老师与学生。最后,大众必须认识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内在天赋而不是训练唯命是从的好好先生。

体制外教育模式的迷思

一些对在家教育的误解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扩展。首先,定义的不一造成了在家教育群体自身在认知上的混淆。有些人直接把所有体制外教育定义为在家教育,有些人以为把家改造成学校就成了,有些认为只要将所有学习活动在家里进行就是,另外有人认为由父母决定教学方法和内容即是在家教育。定义分歧造成在家教育群体的分裂,阻碍其进一步的扩展。

第二迷思是在家教育的学生成绩一定比较好。很多人盲目相信,只要孩子在家受教育成绩就自然会好。所有在家教育的孩子都是读书尖子的看法是个神话。部分父母把子女从体制抽离,为的是要证明自己是更好的老师。有些人是要证明子女比别人优秀。这类迷思给父母添加无谓的压力,让一些父母因此退缩。

其次是误以为让孩子脱离现有教育体制就解决所有学习上的障碍。有些父母盲目地相信只要孩子不在现有教育体制里,问题就迎刃而解。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孩童来说其实不然。错误的观念会给父母带来更大难处和给子女带来无谓的压力。

有些父母相信体制外的教育一定要用体制外的教材,这种看法弊多于利,而且颇具争议。笔者认为教导孩子明辨是非要比全盘接收体制外的教材来的重要。没有一套教材完美地传授真理。任何体制外的教材都是依据人对真理的认知和应用写成的,每个人能或多或少受益。不幸的是,对体制外教材的盲从,使学生盲目地信服书本上的字句,而不是研究并且独立判断,这是偷懒。

体制外教育的挑战

除了以上三种迷思阻碍体制外教育的扩展之外,另外三种挑战分别是缺乏动机、欠缺自愿精神以及偏重成绩忽略品格的现象。动机决定在家教育的成功与否。中国人习惯为盈利或职责而行动。缺乏自愿精神,因此互助的群体不容易实践。没有人可以一肩挑起教养孩童的任务。社会上自愿精神的缺乏,让教养孩童的任务难上加难。最后,传统价值崇尚读书成绩优异高过品格发展。如果只是以把学校往家里搬为目的,在家教育就徒劳无益。

或许中国体制外教育应当致力于发展学习社区。父母亲可以分享资源并且组织家长互助会。这些互助会可以增进家长参与和自身的教育,弥补教育上的缺口。透过此平台,教育界人士可以深入周遭的社会群体。互助会有利家长事业,彼此分担看护小孩的责任,将来孩子长大了,有利母亲找全职的工作。

因为家长积极的参与,学习社区比较能够就个别需要和全人教育设计课程。鼓励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参与服务,培养自愿精神、感恩的心、对贫困人的关怀。发展领导能力和服务精神。学习社区的建树在孕育真正有双语能力和国际观的公民。

试验过各种不同选择后,各选择的优劣点逐渐明显。孩子需要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教育应当鼓励全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单独注重学业和考试。在家教育为许多人接纳,但不保证对每个人都是最佳选择。相对而言,学习社区的互助网路帮助当前体制内外的学生都达到品格塑造、激励学习、社交平台、各科目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

乐文,教育学硕士毕业,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曾任教于美国公私立学校。在国内培训英语教师, 研发英语教材,授课学生包括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并在许多城市巡回演讲关于亲子教育的题目。

Share to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