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Articles

本土创作中国教会传道训练教材: 个案研究

Chinese Creating Pastoral Tools for China's Churches: A Case Study


陶更生

八十年代中末期,笔者本人是初出茅庐的传教士,当普世教会和中国教会关系重新建立时,我很好奇主在神州大地的工作,中国信徒被逼迫的程度之深以及浴火重生后中国教会的成熟度令人诧异。

我記得一次與國内同工的对话深深影响了我的宣教观和对中国教会的印象。一位国内传道在代表同儕发言时這樣說,”在受磨难的年代里,有一个问题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出现,’为什么外国来的宣教士没教我们怎样受逼迫?’ 为什么他们没教我们如何能夠自力更生?”

那是1987年的事,在當下的社會背景,教人忍受逼迫可謂困难重重。克己和为主贫穷是好的开始,但是要帮助人自力更生,我们需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回事。其中有意思的道理是, 越要帮人自力更生,越要学会放手。

因此我們捫心自問:”我们的跨文化工作帮助中国教会更自立了吗?或者我们重蹈覆辙,让中国教会更依赖外来的财力、物力及解决方案?

二十五年前,我们想尽办法幫助中国教会。在緊迫的時間内,我们不得不依靠外来的翻译材料,虽然這有点投机取巧但是要比从头开始来得快。嘴上没承认但是我们自知犯了个错误,就是使国内的教会更加依赖海外的财力物力和带领。這帶給我們一些思考,二十五年來,我們在帮助中国教会培养本土的作家,出版商,圣经研究学者,和能教导圣经的人才方面,成效如何?我们的一番好意是不是反而分散中国教会的注意力,本应以发展自身力量为重,却变成西方教会的發展模式?

九十年代中期,我作為某新事工組織的一员,打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本地同工能扛起重责大任,我们这些外籍同工担任从旁辅导、勉勵當地同工的角色。读者可能要问:”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虽然有些成绩,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事工重心集中于农村地區的传道,原因在於二十一世纪的中國農村是信徒人数增长最多却也是资源最缺乏的地区。当地教会领袖一般最多只有中学教育程度,他们常为沒有能力自行编写出训练传道的教材而苦恼。

缘起

在传道教材事工開始的时候,我们四处寻找本地的材料。我们以为当地的传道人会自己编写用来培养下一代的材料,基於这些相對成熟的資料,只要稍微加上我们自己训练传道的方式和策略就可以了。然而结果希望落空,因为在编写本土传道训练教材上,没有人真正地、长期性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转折期

我们想了个彻底解决的办法,就是编写自己的材料。我们和两个各自有十八万信徒的教会機構合作,请他们当中最出色的传道和宣教士来试用我们的材料。如果教材有格格不入、文不对题、辞不达意,或者洋腔洋调的部分,他们可以立即指正。在資料正式推出前,我们可以不斷地更正、修饰、删除並编辑。這兩所機構的弟兄姐妹教我们顺口溜,同時增加一些當地文化的主题,提供本地的实例,并帮助我们在应用方面改进。

在这转折时期内,神引领本地同工加入我们团队。这些當地的同工实际使用我们的教材,在修改方面给我们更好的建议。转折末期我们建立一支临床试验队伍,每当教材要进行最后测试时,我们会召集十五到二十个内地的传道、再加作者与编辑,然后逐个段落过一次。要检查的有错别字、神学立场、和”乡下的传道是不是有信心,有能力来用这材料?”

临床试验结束后,大伙的共识是”这课程很重要。目前没有人在教,我们必需学会怎么用,但是问题在於难度颇高,大家可能會因为气馁而不真的去用。”整个教材被细分成两半,一年后试验团终于获的团对认可。

另一个试验,大家很喜欢教材的内容并且认为非常切题,但最后觉得乡下的传道根本无法使用此教材-因为信息量太大!最后只能删除其中四分之一,放到附录里当参考资料。

收到的反馈越来越多而且越来切题,我们以为可以踏出下一步,结果却被泼了冷水。

初试啼声

我们主动提出协助内地同工们编写教材。其中一个教会弟兄姐妹很关切的主题是如何建立有基督样式的家庭。由於中国大多数的信徒都是第一代基督徒,所以对中国基督化的家庭没什么概念。我们有一位同工是家中第四代当传道的。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长大,后来写了几篇文章。他对中国教许多神职人员家庭的不美满感触頗深,他答应我们试一下。我们的建議是讓他在撰寫关于国内的基督家庭的過程中不参考任何英文翻译来的材料,同時我们希望他用自己在圣经上的教导,家庭背景和实际经验来回应教会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例如媒妁之言,恋爱交友,单亲家庭,小孩管教,传道的家庭生活等。没想到这工作变成了他沉重的负担,从令人气馁,变得不堪负荷,其中的困難包括电脑死机,草稿遗失,和编辑联系不便。最后,为了让项目能完成,我们的编辑不得不同意和他一起共笔。经过五年的时间终于大功告成。由于教材既符合圣经又切实际,反響很深。

在成功地完成第一部本土教材并得到廣泛認同之後,我们以为内地的同工会想再接再厉。但我们做此提议时,他们却答道:”我们是传道,不是作家。我们即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来写新的教材。”事工意外地回到原点,為此我们绞尽脑汁研究如何才能运用同工丰富的经验和领导教会才能,最后我们终于领悟到服侍的核心应该扬长避短。

突破?

在我們深感意外的同時,我们检讨”问题在哪里?”

未来十年,中国教会担任领袖角色的绝大多数的层是中学的教育背景。他们误以为由于他们书读的不多,就不够资格编写有原创性的传道训练教材。事实上,纵使他们没受过高等教育,有许多人聪敏、有领袖恩赐,有教会行政和牧养的经验以及智慧。他们的强项是在言语方面- 教导,传道,传福音,领导。我们確切地领悟到,如果我们充分地利用这些牧者现有的恩赐,中国教会或许可以发展出编写教材的新模式。

实际操作

自2008年我們組織的一次同工退修会开始,我们花了四天讨论内地同工从教会领袖口中最常听到的一些难题,其中包括有财政、帮助跌倒同工复职、建立图书系统等十二个主题。我们给这课程取名”实用教会管理”,目的在帮助传道面对常见的挑战。大家都同意这教材符合教会的需要。

在这十二个主题裏面,每个章节具体该有什么内容呢?接下来就是为每章节定大纲。每个主题有没有经文可以来解答?每个挑战和结果有没有实际例证?有没有解决方案,相关建议或例子?我们合作为每个章节提供基本构思。但问题是:谁可以把这些构思联结,写出第一章?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每章的内容由内地同工提供,因为他们有实际的相关经验。
  • 内地同工不需要亲自动笔。我们要求他们为每一个主题/章节准备一篇讲道或講課。虽说章节大纲提供了大方向,同工可以自由地选择恰当的用字,解说,举例,和应用。
  • 接下来的退修会,他们根据被分配的章节讲道/讲课,然后大家花两小时针对内容和修改意见集体讨论,反馈,及评论。
  • 讲道/讲课会被录音,香港同工负责对讲道/讲课和讨论内容进行文字整理。文字记录经过编辑后就是一个章节。
  • 教材经过内地同工实际试验过后才可以定稿。

 

这过程当中有挑战和挫折,但我们并不气馁。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有一套既实用又切合中国教会需要的新教材,而且内容完全来自内地同工。

在这三年冗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在一些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更有效率、更省钱地达成目标。当我们把印出来长达302页的”实用教会管理”呈现给一起编写的作者们时,所有人都雀跃不已!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神会这样使用他们来服事中国教会。

续曲

我们决定再接再厉,我们這次著力于用圣经的一卷书来帮助教会解决内部纷争。编写的过程于之前類似,但是因爲有從前的經驗,这次的事工進展更流畅有效率。我们计划18-20个月内完成。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教会有显著的变化。不但教会的财力物力较以往雄厚,接班的教会领袖一般受过较高的教育、更有自信能自行编写教材帮助中国教会面对其独特挑战。我们的事工旨在延續有计划地、有目标地协助中国教会自立更生。目前虽小有成就,但是未来路途仍然遥远,我们会继续在做中学并且随机应变,与神配搭。

陶更生弟兄(Stephen M. Torgerson, 宣教学博士)SALT事工协会创办人,现任该协会执行董事陶氏夫妇自1983年即定居于亚洲

Share to Social Media
图片来源:SALT.

Steve Torgerson

Stephen M. Torgerson, DMiss is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SALT. He and his wife have lived in Asia since 1983, initially sent out as church planters in Hong Kong. In 1996, he helped cofound the SALT ministry.View Full Bio